書籍的象征意義
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。作為公共性與藝術性的雙重載體,雕塑之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功不可沒。無論是匠心獨運的主題性城市雕塑、標識性城市雕塑,還是美輪美奐的觀賞和裝飾性城市雕塑、風格性城市雕塑,都能以不同方式表征和延展著一座城市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
書籍是指裝訂成冊的圖書和文字,在狹義上的理解是帶有文字和圖像、紙張的集合。中國古代紙張推廣前,書籍多用以火焙干的竹子編成。書籍是用文字、圖畫和其他符號,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,清楚地表達思想,并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,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,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。隨著歷史的發展,它在書寫方式、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,以及形態方面,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。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,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后出現的簡策。西晉杜預在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中說:"大事書之于策,小事簡牘而已。"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"簡策"(或"簡牘),在紙發明以前,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。將竹木削制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,統稱為簡,稍寬長方形木片叫" 方"。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"策"(冊)又稱為"簡策",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"編"。
城市雕塑面對的空間往往是人流不少、視域空曠的敞開空間,于是城市雕塑要有形體、視覺的敞開性,多角度視域的觀賞方法,大眾的參加等特征;對觀賞者的采納水準上,它必定面對、采納多層次目標的需求。城市的廣場、公園、車站、市井是緊要的都市公共敞開空間,具有舒緩壓力,使人感覺愉快放松的作用,都市雕塑作為緊要景象應當讓人感觸到環境的優美感、天然感、生命感。